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传播 > 传播工作 >

“七山一水一分田”里搏什么|焦点网谈

发布时间:2023-05-26

中原大地麦浪翻滚,处处丰收景象。河南人无“面”不欢,一碗碗面、一个个馒头养育了近一亿的人口,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河南人能三日无米,不能一日无面。可居住于河南“南大门”的信阳人却恰恰相反。

地处秦岭淮河分界线的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历史上楚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明显的印记,相近的距离也让信阳人又与湖北等地的人们来往频繁,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也更接近于南方,爱吃米饭爱饮茶,不爱烩面却爱热干面。在南北交汇中,碰撞出独特的文化交融。今天,我们聚焦信阳,看这“七山一水一分田”如何做好“有中做优”“无中生有”大文章。

信阳茶山

广袤的中原大地,干旱缺水是常态,但河南的黄土地上,却“隐藏”了一座鱼米之乡。东西绵延的大别山坐落在信阳南部,西接险峻秀丽的桐柏山。一道淮河自桐柏山喷涌而出,向东奔腾千里。近年来,信阳“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誉越叫越响。 

好山好水出好茶。作为我国八大古茶区之一,信阳茶史可溯至商代,距今3000余载。这片叶子超凡脱俗,曾给贬官途中的苏东坡带来意外的惊喜,他感慨“淮南茶,信阳第一。”也让走遍天下的茶圣陆羽留下千古咏叹:“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从最早神农氏煮叶解毒,到车云山上武则天为伊立塔明志,小小叶片,风光无限。

信阳人爱山也爱茶。城市乡间,随处可见的茶店、茶馆、茶坊,甚至街边简单的几把椅子一张桌子,都透着悠悠茶韵。信阳人爱种茶,也爱喝茶。即便在改革开放之初,物资匮乏的时代,家里来了客人,一般先是要泡一杯茶,之后才是递烟、端出瓜子零食招待。信阳叫茶给泡透了。

信阳茶艺

说“无茶不信阳”,一点不为过。饭后来一杯信阳毛尖,对于信阳人来说,这样的人生才叫圆满。信阳地界,连一些餐馆,招牌上都想方设法嵌进一个“茶”字。如“某某茶餐厅”“某某茶庄”,实际上是以经营饭食为主,却偏要打出“茶”的名号。在河南境内,人们外出旅行,在列车上遇见拎着半杯子茶叶水的旅客,这样的主儿多半都是土生土长的信阳人。

信阳毛尖是信阳茶类中的佼佼者。叶片细、圆、光、直,捏几片丢入水中,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蜷缩的叶子渐渐舒展,清澈的水变成透亮的黄绿色,杯口飘出几缕醇浓的茶香。信阳毛尖早在1915年就博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荣获中国十大名茶、国家质量金奖、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中国毛尖之都等诸多荣誉称号,让这片“金叶子”在“七山一水一分田”间闪闪发光。

信阳境内岗川相间,桐柏山和大别山在南部首尾相接,民间说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其实“塞上江南”的背后是人均耕地有限、水旱频发的窘态。

没有“资源”借资源,没有市场育市场。为了弥补生存条件的缺陷,他们不得不向外拓展,回顾信阳的发展历程,“无中生有”的鲜活故事在这里上演。

有人说,信阳靠“三个一”走出了“美好生活看信阳”的自信。这“三个一”就是一杯茶、一道菜和一首歌。

如一杯茶走出了一场坚持31年的城市品牌盛会——信阳茶文化节。在今年3月24日召开的信阳茶文化节相关会议上,信阳市委书记蔡松涛发表一番“茶论”。“节会搭台、文旅出彩、产业推动、市场引领”,聚焦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产业化标准化研究成果,招引一批国内知名茶企落户信阳,扩大和提升信阳市茶产业的规模、质量及品牌影响力,突破增长瓶颈,加快创新发展。

目前,信阳市茶园面积216万亩,茶叶产量8万吨,总产值150亿元,茶业从业人员120余万人,茶产业已成为老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中外嘉宾观赏信阳手工制茶 资料图片

如一道菜衍生出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食尚信阳”品牌。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信阳菜馆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遍布全国16省56市,仅河南省会郑州的信阳菜馆已达到3000多家。坊间有言,信阳菜之所以风靡大江南北,食材是信阳菜的“魂”,信阳十大菜肴里,有两个菜品出了信阳不可复制,一是南湾鱼,二是千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信阳的食材,没有信阳的水,做不出这两道菜的地道风味。

信阳南湾湖开渔 资料图片

而“一首歌”则是革命老区人民开启“更好生活”的红色宝藏。红遍中国的革命历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1929年12月红军攻占商城县城庆祝建立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工农苏维埃政权时的会歌,后来唱遍了全中国。

信阳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还有一些文章值得好好书写。比如“红”的文章,信阳是革命老区,新县就出了23位将军;比如“水”的文章,自然降水量比郑州多4倍,罕有洪涝灾害,还有水可以直饮、被誉为豫南明珠的南湾湖;比如“山”的文章,信阳地处大别山脉,鸡公山号称中国四大别墅山之一,山上有200多座上个世纪留下来的别墅;比如“人”的文章,信阳980万户籍人口中有245万人在国内外打工,劳务经济每年为信阳带来846亿元的直接收入......

信阳产茶,信阳茶好,有着好山好水的自然资源优势,还有作为老区不可多得的丰富红色资源优势,如何践行总书记“两个更好”的殷殷嘱托?信阳既要善于“有中做优”,又要敢于“无中生有”。

善于“有中做优”,围绕“茶”字做场景。去年冬天,围炉煮茶火爆全网,随着气温转暖,一些消费场所将围炉的火换成冰,冷泡茶替代煮茶,改良版的“围炉冰茶”在仙气缭绕中轻松接住了流量。茶是信阳的特色,如何从新消费场景出发“有中做优”?场景感是重要考量因素。

近年来,信阳市不断夯实信阳毛尖茶品牌发展的产业基础,持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数字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是茶业振兴的必走之路。信阳市下辖2区8县,其中2区6县涉山区,一直延伸到大别山腹地。正所谓“云雾山中出名茶”,也许信阳缺的不是适宜产茶的山头,缺的是场景的不断迭代。

阳茶文化节无人机灯光秀吸引众多年轻人打卡 视频来源见水印

围绕“红”字讲故事。革命战争年代,信阳诞生了大家所熟知的将军县新县,成就了数百位将军、革命家,养育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儿女。围绕“红”字讲故事,“活化”红色资源,一方面让它成为哺育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资源宝库,另一方面将它所象征的革命精神,在老区大地赓续相传、生生不息。

围绕“看茶”分秋色。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茶,不光是用来品味解渴,更是文化传承,当然也事关千万人的生计。

要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关键是做好“特色”文章,延伸产业链、价值链,走融合发展之路。卖茶能赚钱,“看茶”也能赚钱,并且还能赚大钱,这片叶子就算“提纯复壮”了。

长远看,信阳茶要兴得起、走得远,不可能单兵独进,必须延长产业链,联结城乡市场。在附加值上做足文章,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抓好茶电商、茶休闲、茶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支持各类人才到茶乡创业,才能推动实现茶产业全链条升级。向深度茶旅融合要附加值,让卖茶和“看茶”平分秋色。

信阳何家寨露营基地

敢于“无中生有”,聚焦优势做创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旦思想破了冰,老区发展也就破了题。诸如,可以将红色资源、自然风光与茶产业扭到一起发展,打造“红绿山水”融合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消费体验。信阳人显然也看到了这步棋,如以“明鸡高速”公路为轴,以何家寨茶园、文新茶村、龙潭牌毛尖、董峰寺茶叶等茶业专业合作社为纬线的茶旅生态旅游线路,已建成52000亩旅游观光茶园,为破圈发展储存能量。“红绿相映”的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已初显端倪,或许牵手红色旅游,借茶兴旅,以茶带旅、多元并进,相互补位,便以盘活存量求得发展增量。

如今,信阳正沿着“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发展路径前行,他们期待信阳变成这样:一想到信阳就想到美好生活,一有空就惦记着往信阳跑,周边城市的人想在信阳有套房,未来能够把老人送到信阳养老、让孩子在信阳上学;在外地工作的人到周末都能来信阳休闲两天……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总书记叮嘱的这句话,始终在老区回响。

本稿视频及图片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信阳政府网、顶端新闻、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