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首页
网信动态
上级精神
安排部署
下级反映
预警通报
业界资讯
媒体融合
网络发展
网络经济
信息化
规划政策
工作动态
政策法规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规范文件
政策文件
法律
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工作
网上正能量
网络传播
传播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
网络安全
安全动态
治理监督
平安建设
打击网络恐怖
网信执法
行政许可
行政检查
行政处罚
其他事项
互动中心
举报中心
热点回应
通知公告
视频
联系我们
专题
写意中国 探寻汉字起源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河南省活动
出彩中原我来说——2021网络名人读中原活动
母亲河畔的中国
豫出彩·网界青年学党史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实施四周年普法活动
第五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
第四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入选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暨“出彩河南,e心向党”微党课进基层巡回宣讲
“家国网事——我和祖国共成长”党建主题演讲活动
壮丽70年·聚焦黄河生态带
“奋进新时代 出彩河南人”网络主题活动
习近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传播
>
传播工作
>
网络传播
传播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
热点新闻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
“家国网事——我和祖国共成长”...
谁来保护“少年的你”?
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怎么领门...
河南省多部门联动 2019“金...
全国妇联、中央网信办联合开展2...
中宣部办公厅中国记协办公室表彰...
14亿分之一护旗手来报到!五星...
“老师,报giao”“你这个老6”…小孩爱说的烂梗越来越多了?
发布时间:
2023-03-09
“老师,报giao”
“鸡你太美”
“你这个老6”
……
现如今
小孩子学到的网络烂梗越来越多
近日,人民网发表评论:
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
随后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评论中说,很多网络烂梗,都让人一头雾水:这种梗怎么就莫名其妙地流行了起来?而真正了解了这些梗的背景,就很容易发现,它们不仅烂,还散发恶臭气息。
还有一些网络表达,已经涉嫌侮辱他人了,比如“贝儿这个绿茶,哪有本公主漂亮?”此外,诸如“想你的腿,亲你的嘴”之类的言语,也让人不敢恭维。
网络时代,出现网言网语很正常。但是,
网言网语不等于奇言怪语,也不等于胡言乱语,更不等于污言秽语。
试问那些一脸油腻的短视频主播,你们会把乱七八糟的梗,说给自家孩子听吗?
其实,玩梗需要智慧,比如有时得会抖机灵,有时得会说金句,有时还需要有创新。但我们发现,一些网络烂梗,之所以烂,就在于它们太无趣、太无聊、太恶俗,跟创意挨不上边。比如,“你这个老六”,让人看到的只有庸俗。
需要厘清的是,那些网络烂梗何以流行?青少年脱口而出,挂在嘴边,他们究竟是从哪些鬼畜游戏、恶俗直播里学到的?有网友感慨:“现在的孩子确实被网络荼毒太厉害了。”
应该说,污染孩子的不是网络,而是一些主播;带坏孩子表达的不是网言网语,而是那些臭不可闻的烂梗。
有一种观点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无需担心网络烂梗对孩子的影响,随着时间流逝,那些烂梗终会退出网络的。这一观点似是而非,网络烂梗让人担忧,是因为它们侵袭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乃至传递了不良的价值取向。因此,不能对此轻描淡写,任其泛滥。
应看到,对待网言网语我们秉承更开放的心态,要反对烂梗,反对乌烟瘴气的网络表达。
我们欢迎那些充满机趣、活泼生动的网言网语,但对恶俗烂梗、污秽表达必须坚决说不。
何以消除那些网络烂梗?如何净化它们孳生的土壤?惟有大家共同努力,让网络环境更清朗,让青少年的用网环境更健康。
小孩爱说的“烂梗”越来越多了
要净化“5G儿童”的成长环境
此外,据央视网报道,近日,有网友被4岁的女儿提问:“妈妈你知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吗?”还不等她回答,孩子就得意洋洋说:“因为它看了视频不点赞!”
话到此处,爱点赞和不爱点赞的人都沉默了……
这是让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疼的问题:沉迷于网络尤其是短视频和小游戏的孩子,越来越低龄化。
“网梗”甚至“烂梗”已经成为一些孩子语言体系的一部分,“老六”“鸡你太美” “蓝色妖姬”你不爱……有老师在留言区评论,上课几乎不敢提到某些字和词,提到学生就会笑。
还有偏成人化的制作和表达,也充斥在打着青少年科普旗号的视频中,譬如让许多家长深恶痛绝的“白雪公主和贝儿”系列,过早地把“美丑”、“穷富”还有所谓的“绿茶”等一些概念,灌输给孩子。
还有2分钟看电影系列,也被如法炮制用来“收割”孩子,在一个名为《小猪佩奇发生诡异事件》的视频中,张口就是“注意看,那个房子里还关着一只猪”,真是有那味儿了……
吐槽的话说不完,“5G儿童”怎样顺着网线获取成长营养,而非精神“垃圾食品”,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这是一道难解的三角谜题,家长、学校、平台,都要负起责任,才能共管共治,但也不能简单粗暴,毕竟网络已是当今的基础设施,我们无法物理隔绝孩子与网络,只能做好网络内容的净化和筛选。
【上一篇】
一图速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手机站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