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传播 > 传播工作 >

“河南一号”发射成功!“天眼”系统初步建成!

发布时间:2022-08-11



8月10日12时50分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6号运载火箭搭载的
“河南一号”卫星
升空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标志着河南省“天眼”系统
初步建成



据了解,河南省“天眼”系统建设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11月1日省政府第137次常务会议提出发射“河南一号”遥感卫星,2022年2月25日“天眼”系统建设专题会议明确了“高清数字影像制作和亚米级卫星影像双月度更新同步开展”的具体要求。


经过省自然资源厅、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及合作共建单位等多方孜孜不倦的共同努力,“河南一号”卫星今日飞天梦圆,为河南省“天眼”系统建成注入了高科技新动能,将进一步助推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河南的首颗卫星将带来哪方面利好?

“河南一号”卫星,是遥感卫星,也是河南的首颗卫星,由我省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主要负责对地观测成像,是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高分辨率相机对地“拍照”的,是太空中的千里眼。

“河南一号”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河南省全域亚米级高分辨率影像高频次覆盖,高标准打造全方位、多要素、全覆盖的卫星监测预警体系,满足全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住建、水利、农业、文旅、应急等行业遥感影像应用的广泛需求。

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

高频次、高分辨率的卫星数据,能够辅助规划决策、监管、成效评估,促进优化空间布局和有效资源配置,能够为调查监测、耕地保护、矿产资源保护及开发、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执法监管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及技术支撑。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结合多光谱、高光谱卫星数据,能够提供秸秆焚烧预警、温室气体遥感监测、挥发性有机物遥感监测、气态污染物立体监测、黑臭水体监测、河湖岸线监测、面源污染、生态红线监控以及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调查等服务,全面支撑各级环境管理决策。

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

综合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光谱信息,能够系统掌握农业土地资源、种植结构、农产地环境、农作物长势、产量估产分析、规模化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及空间分布等情况,为农业精准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源。

在公共安全与灾害应急管理方面

利用高频次的亚米级卫星遥感数据,能够对矿山、危化品、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进行监测和分析;结合气象卫星、雷达卫星和无人机航空摄影,能够对气象、洪水和地质灾害救援应急、突发传染病疫情监测与管控、社会群体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开展提供精准可靠的评估、监测、预警和救援服务。

在林业管理方面

能够为林业资源分布与变化监测、森林火灾预警与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森林蓄积量估算,跟踪森林碳汇指标提供技术支撑。



投入使用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首先,可实现全省优于1米卫星影像每两月覆盖一次,更好地满足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及时响应、自然资源保护监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数据需要。

其次,实现海量遥感影像数据自动化加工处理、智能化监测应用、信息化分发服务,实现全省遥感影像分发共享网络化和云平台服务社会化;

最后,形成横向到边覆盖政府各行业管理部门、纵向到底贯通市县乡的遥感应用服务体系,实现全省遥感影像数据开放共享,使遥感技术应用进入行业主体业务和地方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数字能力。



为何要和“吉林一号”组网?

今天,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河南一号”(“吉林一号”高分03D42星)等共计16颗卫星发射升空,16颗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的54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70颗,标志着 “吉林一号”星座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每颗卫星都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绕地球进行观测,单独一颗卫星需要一定周期(一般是50多天)才能回归到地球的某一个位置(例如郑州上空)、获取数据,所以观测周期较长,获取区域性数据(例如河南省)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全域覆盖,多颗卫星组网运行是提高对地观测效率的主要途径。

通过和吉林一号组网运行,能够共享使用长光卫星公司在轨运行的遥感卫星,达到全省任意地点30分钟重访一次的能力。


(来源: 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