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化 > 工作动态 >

关于“政务新媒体”,最强干货接住!

发布时间:2019-08-01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优。7月30日,以“政务公开 从‘媒’做起”为主题的第21期网络传播沙龙如期召开。本次沙龙由《网络传播》杂志主办,成都发布为合作方,新浪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为合作单位。沙龙围绕政务新媒体应如何认清自身定位等话题,邀请来自政界、学界和业界的嘉宾共同探讨,为我们打开认识和理解政务新媒体的另一扇窗户。

微信图片_20190801083538.jpg

第二十一期网络传播沙龙现场

一、做好城市服务 打造靓丽名片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曾义在致辞中表示,成都市高度重视政务新媒体工作:一是坚持唱响主旋律,凝聚城市发展正能量;二是坚持精打服务牌,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三是打造网民喜爱好平台,推动政务新媒体与政务网站融合运行。

网红之城成都,应如何借助政务新媒体的力量宣介自己?作为成都最先成立的政务发布平台,“成都发布”从拥有第1个粉丝到拥有1000万用户,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课题。对此,成都发布总编辑谭麟指出,“成都发布”结合城市特色,突破“我说你听”的单向发布局限,不仅“发”还要“讲”,以小故事讲大道理,让用户爱听、听懂、听明白,让用户想说、愿说、说出心声。

政务新媒体如何打造新时代的城市名片?新浪微博政务运营总监徐丽华提了三点建议:第一,在政务公开上,以新媒体为发布厅,设立时刻在线的政府新闻发言人;第二,以新媒体为纽带,强化互动和服务,打通线上线下的渠道和办事服务的能力;第三,在城市形象塑造上,调动一切力量参与到整个城市形象的塑造中。

微信图片_20190801083637.jpg

二、明晰当下定位 着眼未来趋势

自2009年第一条政务微博发布,政务新媒体已经走过十年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务新媒体的属性和定位,依然值得深入探讨。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政务新媒体实验室主任侯锷所说,政务新媒体,要以“政”为本,从“媒”做起。同时政务新媒体还要加强互动,如果没有互动,说完了之后就消失,这是对新媒体的极大浪费。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姜飞认为,政务新媒体有三大属性:一是本质属性,即平台,它是政府业务平台的自然延伸,目标是处理政事,这一属性的比例占50%;二是精神属性,即媒介,它是连接器、服务器、调节器,目标是好感传播,这一属性占30%;三是物理属性,即媒体,要在内容处理上按照倒金字塔和新闻信息处理手法,目标是发扬媒体眼球引力属性,这一属性占20%。

微信图片_20190801083742.jpg

沙龙观众


在明晰属性的基础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毓强介绍了政务新媒体应担当的三大责任:第一,做党的人民路线执行者的前端,关注老百姓的点;第二,做党和国家传播治理现代化的前端;第三,做舆论引导现代化的前端。

随着技术发展,政务新媒体的作用和定位又将发生变化。《传媒》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杨驰原认为,5G将给媒体行业带来巨变,应密切关注三大趋势:一是由“移动优先”变成“移动唯一”,想要有影响力、吸引力,必须抓住移动端;二是短视频将更多应用于新闻传播,“无视频不新闻”是趋势所在;三是版权将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

在力量支撑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则认为, 政务新媒体要突出政务,技术可以寻求外部支撑,特别是在初始阶段。但是政务绝对不能外包,希望更多官员和更多的政府部门可以尝试真正做到网上指尖证明、指尖网上证明。

微信图片_20190801083841.jpg

沙龙观众

三、立足政务服务 把握传播规律

那么,什么样的政务新媒体可以称得上是“好”?在具体实践中又该如何操作?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张鹏认为,一个“好”的政务新媒体:在意识上,要轻装上阵;在传播上,要有的放矢;在内容上,要严肃活泼;在运营上,要内外双修;在机制上,要高效联动。

而一个“好”的政务新媒体,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蓝媒汇创始人韩辉所说,政务新媒体要“本本分分”做好本职工作:政务新媒体的本职是政务服务,核心是能否及时发布公众最为关心的有效内容,与网民能否形成有效互动,最终形成一个政府与公众沟通桥梁的新平台。

微信图片_20190801083938.jpg

沙龙观众

从具体实践来看,字节跳动有限公司政务运营总监王博认为,可从三个维度加强政务新媒体的服务能力:首先,把热点回应当作常态化工作,不间断地策划活动;其次,打造城市新名片,创新扶贫新模式;最后,执法破案创佳绩,充分与网友互动,不断催生正能量。

到底什么样的账号才叫良性运行的账号?新浪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高威认为,一是要实现粉丝增长和内容导向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建立政务新媒体的良性联动机制和多方互动;三是要确保内容发布安全,最好建立三审制度;四是要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对传播数据进行盘点和分析。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